与共和国共成长70年 上海幼儿园办园体制大变迁
2019-09-17 22:51:37
与共和国共成长70年 上海幼儿园办园体制大变迁
上海托幼杂志社 宋静磊
70年前,上海的幼儿园数量少、类型单一,且主要面向少数富家子女。如今赫赫有名的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以艺术教育见长的虹口区西街幼儿园,其前身都是教会办的幼教机构。
上世纪50年代被接管的“私立国际礼拜堂幼儿园”(现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幼儿园)
70年后,上海的幼儿园已遍布城镇乡村,有公办有民办,有全日制有寄宿制,有独立办园有集团化办园……历经岁月沧桑和体制变革,上海已逐步构建起面向全体幼儿的学前教育体系,形成了办园体制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满足了市民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
改旧立新 为工农子女办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确“幼儿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解决妇女就业的后顾之忧”。
曹杨新村第一幼儿园作为上海第一家公建配套幼儿园,成为上海学前教育承担“照料工农大众后代,为劳动人民服务”这一重要任务的标志。
曹杨新村第一幼儿园(现上海市实验幼儿园)
这一时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学前教育事业有了新开端,形成了以公办为主、企事业办和集体办为辅的学前教育办学体系。
政府主导 多渠道满足“入园需求”
上海于1985年前后迎来第一轮入园高峰。在教育经费紧张、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形下,上海市政府确立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园建所,缓解入园矛盾”的政策架构。
地处金山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975年,这家“千人大厂”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园,自1986年至1993年,又先后开办了8所幼儿园,解决了大批适龄幼儿的入园问题。
“千人大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开办的幼儿园
政府的重视和强势作用,加上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使上海顺利解决了第一轮入园难题,并由此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事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园体制。
公办主体 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开启了上海办园体制改革之路。同年,上海出现了由民间资金投资举办的民办园,中外合作办园、国际幼儿园也随之落户申城。
基于全面扎实的科学调研数据,上海市政府最终明确提出了“办园体制应坚持政府主导,各区县不得随意将幼儿园改制”的政策方针。
上海学前教育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园新体制。
构建体系 为迈向优质学前教育而努力
自2006年起,上海实施三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上海学前教育办园规模日新月异,办园形式日趋多元,办园体制日臻完善。
截至2018年,本市公办园(含教育部门办、其他部门办与集体办)为1004所,占61.71%;民办园为623所,占38.29%。
至此,上海已经构建起以公办园为主体的、公民办协调发展的、具有现代化城市特征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70年来,上海幼儿园办学体制和办园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次变革背后,都是对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形势的敏锐呼应,都是对上海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的精准把握,都是对不同时期老百姓教育需求的及时回应,都体现了政府不断强化学前教育管理职能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 上海托幼 20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