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规与资讯  » 专家观点  » 数字技术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但教师的创造性永远无法被取代

数字技术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但教师的创造性永远无法被取代 

2023-12-18 20:15:07

管晓宏/李政涛/虞永平/侯莉敏/倪闽景/茅红美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在这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古城西安,迎来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三届圆桌会议。这是一场全国学前教育的学术盛宴,也是数字化转型与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

本次圆桌会议,汇聚了一批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就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前教育如何勇于创新、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提升质量等命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建构与发展高质量教育新体系?如何让创新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我们一起来聆听此次圆桌会议上的精彩发言!

 

网络与智能时代的信息科学与技术

管晓宏(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01/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世界科技的前沿,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最广泛、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的学科。信息科技涉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计算、信息存储、信息交换(通信)以及基于信息的控制决策等,以材料、工艺、元器件、系统与网络为研究对象。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与能源、电气、机械、环境、生物、材料、航空航天以及数字、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新的工业革命、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02/信息科学与技术呈现“两化一融合”的发展趋势

当前,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两化一融合”,即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CPS)。网络化是指网络跨越的装置,跨越了地域,甚至跨越了天地。智能化是指所有装置与系统的控制与决策的高度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是指计算单元和物理对象在网络环境当中高度集成交互而形成的智能系统,实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中的人、机器、事物、环境、信息等要素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决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智能制造/智能工厂、融合交通、智慧城市、智能机器人、信息物理融合智慧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智能航天/空/海系统等得以典型应用。

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物理融合是当前最活跃的科技发展的方向,引领许多科技前沿,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与担当,将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智慧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03/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当前,人工智能辐射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教育领域到交通领域,从医疗领域到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各个领域大展身手。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高效。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存在一些安全和伦理问题,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这些问题终将得以妥善解决,人工智能在未来必将更深刻改变人类社会。

 

 

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未来——以ChatGPT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与革新为例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01/当基础教育与ChatGPT连接

基础教育与ChatGPT连接起来,体现了一种双向式互释互构:既是以ChatGDP之眼看基础教育:它将给基础教育带来什么,可以改变什么,我们还可以期待什么,同时注意或警惕什么?也是以“基础教育之眼”看ChatGPT,立足基础教育,找到ChatGPT演变、发展和运用的基础教育方式或普通教育逻辑,从而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区分开来。

这样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对于技术变革习惯性的“被动式应答”,实现思维方式的多元转向;从单向思维转向双向思维,从割裂思维走向共生思维。

02/ChatGPT带来对基础教育的根本性颠覆与革新

所谓根本的颠覆,是对基础教育之“基础”的颠覆。任何与“基础教育”之“基础”相关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或基本问题。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包括四类问题:

“人”有关的问题

“如何理解人”而言,人与机器由此成为新的理解人性的参照系代。

“培养什么人”而言,“让机器人受教育”成为智能教育的特征。

“如何培养人”而言,人机交互将替代人人交互成为教学方式的主流。

“谁来培养人”而言,导致教师的类型构成与队伍建设的格局发生彻底改变。

“为谁培养人”而言,培养出具有守护人类文明意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能力的地球智能人。

“知识”有关的问题

ChatGPT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新的基本准则,这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整个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的颠覆,是对传授确定性知识体系的颠覆。

“能力”有关的问题

ChatGPT拥有超强能力,不用多教,转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向其无法替代的能力上,如价值观、高阶思维,好奇心、社会情感、想象力、审美力等。

“关系”有关的问题

涉及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自然、教育与技术等问题,它们都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关系或根本性关系。

03/ChatGPT带来对基础教育的体系性颠覆与革新

所谓体系性的颠覆,意味着人类基础教育体系,从此将从无ChatGPT的旧体系,转向有ChatGPT的新体系。因ChatGPT而颠覆的基础教育新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

第一,“以ChatGPT为尺度”的基础教育价值新体系。

第二,“以人机共育为对象”的基础教育对象新体系。

第三,“以新三维目标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

第四,“以人机全流程对话与赋能为机制”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

第五,“以多维融通为标志”的基础教育学校新体系。

第六,“以共生共长为内核”的基础教育思维体系。

 

 

创新推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01/聚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起始的环节,在高质量体系建设中,不能缺席,不能掉队,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对人生发展奠基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和影响。

要强化学前教育的质量意识,建设好学前教育的质量工程,就要把握学前教育系统中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基本的矛盾和问题,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幼儿园和社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发挥幼儿园的主体作用,还要发挥好家庭、社区等方面的协同作用。其次,要做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这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幼儿园的重大责任。再者,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尊重教师、关注教育,让教师真正成为德行典范。

02/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创新需要我们关注现实的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当前,学前教育质量在管理引领、环境支持、课程促进、师资保障、家园社区协同等方面面临现实的挑战,要分析这些方面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用创新的思维来解决。

不同幼儿园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的方式也不同。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方面,难以确保所有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能一起学习、成长和发展;教师课程建设能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在课程建设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教师的待遇问题需要解决,如在编和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部分非普惠民办幼儿园教师收入过低以及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的问题;家园社区沟通方面,三方协作很重要,但目前家长和教师还未达成真正的共识、教师对家长要求多任务重的现象还存在。这些都将影响未来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

03/创新应建立在现实基础上

首先,创新需要反思和借鉴,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调整和借鉴本身应该被视为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其次,创新需要有目标导向,明确为什么创新,创新解决什么问题,实现什么目标,用创新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精神,让创新推动老师的专业潜能发展。再者,创新需要积极的生态,家庭、社区、幼儿园、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需要协同,“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幼儿教育的优质发展是需要我们共同目标。最后,关注到教师是课程教学创新主体的作用。

创新意味着总结反思,从经验中找智慧;创新也意味着学习和借鉴;创新应该坚持常识,不盲目不蛮干;创新意味着更接近规律和真理;创新需要跨越学科专业和壁垒;创新需要努力付出和踏实坚守。针对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思路。创新意味着改变和转化,意味着有效和发展。要以创新的思路去构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

 

 

数字技术与教师主体性

侯莉敏(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学前教育保教指导专委会委员)

01/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型解析和价值

数字技术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模型,从本质上说是指以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型是知识模型、学习者模型、教学模型的整合,而数字技术应用于每个模型内部和模型的交叉领域。当前传统专家系统旧人工智能是针对演绎/归纳推理和推理引擎的确定性学习,而现代机器学习技术新人工智能面向的是动态的、随机的不确定性学习,因此未来数字技术呈现出从展示新技术的计算转向认知、感知情感,从单一领域转变为跨学科方法,从未知的认知转变为未知的未知这样的发展趋势。

02/数字技术对当代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AI可以协助教师进行选题、命题写作以及进行发音纠正等工作,数字技术可以作为学习助手(写作、科研、编程)、助教(学习资源、评价、写作辅助、教师减负),以及进行“师生-AI”协作,从而说明数字技术可以将教师从繁重而琐碎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走向成熟、迈向卓越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持,加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但同时,传统的脑力劳动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将面临最大冲击。

数字技术对当代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挑战:一是作为学习助手方面带来学术诚信问题——AI代写论文并控制重复率,算不算抄袭?二是作为助教方面带来高阶认知能力下降问题——AI辅助创作会不会取代教师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三是师生AI协作方面存在不可靠反馈问题——AI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判断一定正确吗?通过比较分析AI设计面向新手和骨干教师的教研方案、新手与骨干教师教研活动的环节设计发现,数字技术能针对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及其专业知能结构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研方案,在环节设计、时间分配上为教研组织者搭建了基本框架;数字技术对于涉及规则游戏的教育价值、游戏与其他活动的关系,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仍旧没有跳脱出“教师中心”。概括而言之,数字技术能帮助教师走向成熟,但是不能帮助教师走向卓越。

03/数字技术时代教师发展主体性的回归

教师主体性包括独立意识、自觉调控、自尊自信等特征。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要重塑教师的独立意识,以应对“信息茧房”固化和狭化了教师的思维和价值观的危机;唤醒教师在数字技术运用中的自觉调控,以应对数字技术加剧了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强化教师面对人工智能的自尊自信,从价值观层面坚定地确信人类智能的独特性、从方法论层面重新定义教师的“数字能力”、从实践层面重组跨学科背景教师发展共同体,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数字技术让教师从重复繁琐的初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是人,所以教师的创造性无法被取代,正因如此,我们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激情!

 

 

从学习的进化看数字化时代的学前教育

倪闽景(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

01/人类学习的本质与进化阶段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建立脑神经元的新连接。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学习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两种连接都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开始新学习的“脚手架”。

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习。皮亚杰的蛋托实验结果表示5岁的孩子们还没有能量守恒的概念。类似的情形在幼儿园常常发生,但很多老师没有注意到。新学习总是以形成脑神经元的新连接来学会旧知识,但是旧知识的脑连接会突然拼接成新的脑神经回路来创生新知识。

人类学习进化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学习,像动物一样利用身体和自然工具学习,这是具象的学习,生活空间就是学习空间;第二阶段是经典学习,利用知识工具,以文字符为主,学校成为学习最主要的空间;第三阶段,即现代学习,利用数字化工具,以图文学习为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双重学习空间,学习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学习者学习能力停滞不前和知识增速不断加快之间的矛盾。

02/数字世界促进物质、数字、精神世界的连接

1990年起,机器就模仿人脑开始大量数据的标记和训练。2016年阿尔法狗在棋赛中战胜了人类。机器的学习究竟怎样发生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作为一种新的算法处理方法,其基本特点,是试图模仿大脑的神经元之间传递,处理信息的模式——非线性、分布式、并行计算、自适应、自组织。

我们通过学习不断进化。每个人的学习成长,是在重复整个人类学习进化的全过程。我们在0-6岁前完成走路、说话等,是在重复自然学习阶段。进入中小学学习文字、符号,对应的就是经典学习阶段。我们开始学习计算机,进入数字时代,它代表的是现代学习阶段。

由于数字世界的出现,人类教育将拓展到促进物质世界数字世界、精神世界之间的连接。一方面,学习过程中智慧形成的层级关系一直没有改变。最基础的学会使用身体、语言和情感能力,人文、科技、数学知识依然重要;另一方面,学习将更多样、更公平、更自由、更充满想象力。

03/数字时代的学前教育

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以下5个方面需要去重视:

一是学会使用身体和控制情绪。这是需要和大自然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实现。实际上,它是在重复我们自然学习这个阶段,它不是数字时代的替代,因此,我们的孩子还是尽量少用数字化工具。

二是建立现象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没有概念,人是无法思维的。而现象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学前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进入数字时代,孩子看到的现象会更加复杂,它拓宽了现象和概念之间联系的可能性。

三是对于学习者而言,人类正面临着超大规模知识带来的挑战,学会选择已经成为学习的核心能力。每两年整个世界的知识就会翻一倍,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比如说在数字时代,家长很担忧孩子玩游戏,那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编程脑。

四是超越特定知识的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品质。真正好的学习,是求慢而不是求快的,只有慢才能锻造思维深度,才能在与人交往中铸造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求难而不是求易的,只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少而不是求多的,只有少才能有闲暇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多样化的大脑;是求拙而不是求巧的,唯有求拙才能培养一个人的钻研精神和韧性。

五是新的知识工具应该要导向人的多样化。只有教育多样化才能够提供孩子们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多样化才能塑造千百万不一样的大脑,其中就必然会涌现极具创新力的人。

 

 

迭代与发展,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25年

茅红美(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育婴师,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前信息部副主任、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中心主任、上海市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0-3岁儿童托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01/拥抱互联网,夯实信息化应用基础

“先一步,高一层”是上海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构想。多年来,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呈现出“搭机制→强基建→建资源→培师资→促应用→推融合→塑生态”的发展态势。

1998年上海成立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学前教育信息部。1999年开通上海学前教育网,向机构、家庭、社会传递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的理念和信息,为上海的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丰富的资讯服务,成为反映和宣传上海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窗口。2004年上海构建园园通管理平台,贯通市区园三级层面,实现信息、应用的共享和集中管理。实现了每所幼儿园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就联入上海学前教育的集中管理和应用。

与此同时,上海组建市区信管员队伍,通过培训、推广、研究、比赛等多种手段,提升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为上海迅速储备了大量具有信息化素养的师资队伍。这个阶段,我们实现了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跨越。

02/“互联网+学前教育”,逐步推进融合应用

为了有效解决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管理机制不常态、技术不长效、技术应用不常态、教师信息化能力薄弱等问题,我们以课程通、管理通、家园通建设为抓手:建立“幼儿园课程实施支持系统”(课程通),为一线的老师提供丰富、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网络教学研究和备课的空间;建立园所管理系统(管理通),涵盖园所日常核心的管理需要;建立家园合作共育管理系统(家园通),为全市的园所提供家园交流、幼儿成长档案等功能等。

基于这样的阶段,上海逐渐形成了“一网三通多应用”的集群,奠定了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环境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助推学前教育从传统走向质变。

03/建设智慧幼儿园,创园所保教新样态

我们开始尝试创建智慧学前教育的新样态,探索面向未来的幼儿园建设的实践:一是编制《上海市幼儿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二是启动数字化创新实验园和标杆校培育项目。

在智慧幼儿园的建设的过程当中,上海涌现出许多鲜活案例。例如,一所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园所将一棵芭蕉树结合新的技术,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打造了微型的物联学习环境,为孩子们营造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从室内到室外,学习场景更加丰富多样,满足孩子们时时学习、处处交流的需要。技术的运用不仅为孩子拓宽了学习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习体验,更让老师改变了传统的讲述教授模式,并意识到更适宜于儿童兴趣的环境与学习模式。

04/数字化转型,引领教育变革

2021年下半年,上海市启动了场景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设适龄幼儿入园全程网办、幼儿在园户外活动监测、幼儿健康常态监测、幼儿来离园智能管理、科学育儿指导精准推送、托育服务随心查等6大典型的应用场景。

其中,幼儿在园户外活动监测,通过采集天气、幼儿户外活动、运动时长以及心率步数消耗等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产生精准的数据分析,让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更有保障,也为户外活动的科学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这使园所的管理、家园合作共育、科学保教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对幼儿近视预防、营养改善、体质体能增加,尤其是自我的心理健康和运动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事关学前教育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策略。我们的转型试点截至当前,实现了从引入技术融合业务,向以场景重新定义业务的迭代升级。这对落实学前教育的民心工程,赋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育儿周刊·人文幼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 20231013 

 


 

头条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