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规与资讯  » 专家观点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挑战与变革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面临怎样的机遇、挑战与变革 

2023-12-18 20:16:32

鄢超云/原晋霞/吴邵萍/李克建/黄进/陈苗/易凌云

“创新·挑战·质量——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未来”主题之下,更多专家聚焦当下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学前教育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疑点,带来了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从农村学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问,到温州区域智慧管理模式的建设;从基于信息化评估的幼儿园教育评估,到数字时代儿童经验之思;从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素养到人机协同育人生态下的教师要求……本次圆桌会议精彩不断。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聆听专家们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共同思考数字化转型与学前教育之未来!

 

数字化转型与农村学前教育

鄢超云(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

01/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

2021年的农村幼儿园,每园只有0.71个园长、0.21个卫生保健人员,每个班有1.13个老师、0.4个保育员,约1/4的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看到三件正在做的事情。一是将城市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并传给农村地区。比如活动设计、优秀案例、管理办法、保育方法等,让农村地区也能够享受城市地区的优质基层教育。二是传统帮扶和支教朝着网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如用数字化技术、产品,代替老师、代替不合格教师,用机器人、APP代替普通话不标准的老师教普通话,教小朋友做早操、唱歌。三是利用电子书、绘本、读物、科学视频等开阔农村儿童的视野、眼界。

02/对数字化转型充满期待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毛入园率是89.7%。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还有500多万没有入园的孩子,我很想了解他们的情况。

我期待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呈现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现状、样态、问题、原因等。还有,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儿童的差异、潜能和潜力,实施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农村地区儿童的语言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什么困难?或许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张表,有一个数字化的画像。以及,能够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转型。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养,转向探究性学习。如晏阳初所讲“愚穷弱私”。

03/数字化是一种转型,还是一种回归

我也在思考数字化时代究竟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种转型,还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种回归,对此,我也有一些担忧:

首先,数字化加害农村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结合我国城市和农村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抑郁等心理疾病发生率,肥胖增长率,脊柱侧弯率等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我们担心数字鸿沟越拉越大;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儿童游戏成瘾、网络成瘾,与数字素养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对于数字产品,城市儿童在家长的监督、指导下使用,能够帮助儿童自己更好地学习、成长,而农村儿童更多单纯娱乐使用,缺乏监管和指导。

其次是加重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不自信,家长工作负担,影响专业成长。比如说使用数字化来写观察记录、教师评语,直接用网上的教案进行教育教学。

再者是加重农村儿童家庭的负担。现在很多安全教育平台都是家长在做,又或者是购买各种产品。凡是能够产品化、市场化的玩具材料常常都运用得很好,而不使用任何材料的徒手游戏却不怎么受欢迎,比如光影游戏。

最后是加速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如果我们把数字化加在不好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理念上,是非常可怕的,比如说,大量的快速识字,像机器人一样灌输式学习。从满堂灌,到电灌,再到人工智能灌,这是让人十分担忧的。

本来科技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在这个逻辑上,是会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让生活步调变慢,消除或至少减轻时间匮乏。相反,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却越来越觉得时间短缺,并因此感到恐慌,对此,我们也不得不思考数字化可能带来的一些危害。

 

幼儿园课程中幼儿使用数字产品如何趋利避害

原晋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

01/幼儿期,也是数字素养的启蒙阶段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数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在此背景下,学前儿童使用数字产品呈现普遍化和低龄化趋势,使用时间长,使用质量良莠不齐。

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传媒学等多学科研究表明幼儿使用数字产品有利有弊,幼儿使用数字产品已呈现出数字鸿沟、新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但究竟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成人的调节作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数字产品使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关键在于数字产品使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幼儿期是幼儿使用数字产品的早期阶段,也是数字素养的启蒙阶段。学前期是向儿童介绍安全、创造性和富有教育意义地使用数字技术的机会窗口。幼儿园还需根据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等园外生活的数字体验质量来进行确定课程中幼儿使用数字产品的程度。

02/幼儿使用数字产品的主要目标

“早期数字素养”启蒙。即帮助幼儿获得必要的保护自己免受数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必要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字技术的意识;获得必要的计算思维。

我们需要注意补偿家庭媒介生态环境带来的数字不平等体验,缩小数字鸿沟。同时,进行必要的课程经验补充。

03/使用数字产品趋利避害的实践建议

1.非必要不使用!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与真实的人、事、物互动的机会,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教育对象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孩子的幼儿园,可适当减少使用数字产品;反之,则需要更加重视幼儿早期数字素养的培养。

2.设立使用申请制度。数字产品可由教师统一保管,隔离存放;幼儿使用时,需向教师申请,帮助幼儿养成理性使用数字产品的意识和习惯。

3.有机整合数字活动与现实活动。将数字活动整合于现实活动;帮助幼儿建立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学会在两个世界中自如转换。

4.引导幼儿创造性使用数字技术,减少被动的数字活动。

5.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开展编程课程,发展幼儿的计算思维。(鼓励使用不插电的材料)。

6.适当提供功能专一、无屏幕的数字产品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7.帮助幼儿识别数字世界的风险,养成初步的风险防范意识。包括不随意点击广告链接、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发布等知识。

8.对于无法通过真实环境获得的关键经验,可使用数字产品进行替代经历。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

吴邵萍(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国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曾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

01/做自我导航者、资源众筹者

数字化时代,学习和发展必须是自我驱动的,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自我发展的导航者。具体如何做呢?一方面,可以将评级评先等标准教给老师,全过程网络化:发布通知——自主报名——自我评定——全体投票——确定人员——公示告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发现自身发展水平与需求间的差距,从而调整发展规划和目标。另一方面,给老师大量的支撑,满足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建立园数字资源库;提供各类数字教育平台;购买、共享新软件。

而在建设园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园数字资源库的众筹者、资源建设者:以视频、音频、文本等方式记录的亲身经验和发现的优质资源都存入资源库。同时建设幼儿园数字化资源建设制度来保障:我看到的就推送,我查到的就分享。

02/做创生能力者、观察诊断能者

我们在引导教师继承传统和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大力倡导创生的文化,建构创生的课程,鼓励教师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工具来解决教育难题,最大化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比如利用放大镜与平板、手机结合探索日常调料盐和糖,比如利用AR技术探索恐龙世界,比如线上游遍国内博物馆等。

数字化时代可运用观察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众多,为教师更全面地获取观察数据提供了可能,从而使教师成为观察诊断能手提供了条件保障。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注意到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和现象,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的线索;能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够根据判断结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03/做高质量师幼互动者

数字化时代为高质量地师幼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一是教师通过学习多角度的幼儿教育理论、观点、方法、策略,以及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案例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树立平等和尊重的理念,倾听、支持、陪伴,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二是多样的数字工具为教师观察诊断的精准性提供了保障。比如,通过幼儿每日的电子选区,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现象。

从进区的选择数据,教师可以发现幼儿的优势和兴趣差异性,提供针对性引导和支持。同理,音乐区、图书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也逐渐显现并被有针对性地解决。

 

基于信息化评估的幼儿园教育评估

李克建(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教育评价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 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委会常务理事

01/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估是什么

可以从本质特征、核心动力与根本目的、主要功能和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来理解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估的基本概念。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本质特征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评估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基础的支撑下,以提升幼儿园管理者领导力和教师数字素养,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幼儿学习与发展为动力与根本目的,基于这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评估产生数据,带来学前教育管理的变革,课程的变革,以及带来的幼儿园内部的教科研等活动的变化。其框架体系具体包括信息系统与平台、评估模型与标准、智能分析与决策、智能反馈与调节等四个方面。

02/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估为何重要

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教育变革理论、赋能评价理论、数字治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估相对于传统教育评价权威性、权威性、单向性、人为性的特点,体现出信息化教育评价泛在性、精准性、超级连通性、数智化的特点,从而使自我评估和自主学习相统一、因材施教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跨时空的同伴教研成为可能,预测与反馈也变得智能化。

03/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估如何催生变革

信息化、智能化的评估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会带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样态。《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2022)指出我们要建立起常态化的自我评估体系,评估将会是我们幼儿园老师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建立评估共同体,既是工作共同体,也是学习共同体。评估嵌入日常工作,我们通过评估去发现问题、诊断问题,从而带来管理的改变和教研方式的转变,支持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首先,基于信息化评估的管理新样态,主要指向幼儿园管理者及其领导力,提升幼儿园决策水平和管理效能,是一种人机协同的管理模型

其次,基于信息化评估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新样态,主要指向幼儿园教师及其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教研和专业发展效能。基于对真实场景的学习评估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发展水平与核心经验,以及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由此调整后续课程与教育计划,制定并生成个别化教育计划,由此实现基于精准支持的有效教育。

最后是基于信息化评估的幼儿园教研新样态,指向教师精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能提升,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评估共同体的实践带来教研生态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评估与自我进行对话来建构他的经验,同时在同伴互评中借鉴他人经验,形成基于评估的新型教研生态圈,这是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所构建的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生态或新亮点。

 

技术时代的儿童经验

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专委会主任)

01/技术时代的“无感之知”

当前的技术时代出现了一类知识,可以被称为无感之知。

这段话是说有一些知识以感知作为基础,而一些知识却没有办法以感知为基础。以前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哪怕是非常深奥的数理知识。

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一类完全不依赖感觉,而是依赖本身无意义的数码和程序的知识。当前时代的知识技术环境发生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生成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被技术遮蔽、隐身了。因此这些是不可感知的,只需要相信它、使用它就行了。

02/儿童的“有感之知”与“无感之知”

其实,低幼儿童不仅擅长感知,而且也擅长理知。当代很多的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幼儿还不会说话时,就能进行很多归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且卓有成效。他们热爱观察世界,并且不断进行思考和解释,得出他们自己的理论。

当一个孩子好奇地打量世界的时候,到底明白了什么?这就是“有感之知”,或者我们可以称为“经验”。这里的孩子处于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劳作与生老病死——在一个孩子面前展开。不仅展现了结果,也展现了过程——做事情的过程,物之诞生和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共同生活信念的确立和分享的过程。

在技术时代,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又指的是什么呢?向外的获知和向内的自我认知是同时完成的。或许有两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儿童对于周围的技术环境以及技术原理要通过直接的感知来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获得的知识,多大程度是有意义的?对儿童的成长究竟具有怎样的质量呢?

03/成为世界的栖居者,而非漂泊者

1.我们需要更认真和细致地评估技术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我们需要长期地追踪技术环境中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最终儿童通过技术产生的兴趣和技术本身的兴趣,会如何发展和转变或者消退,而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些智能技术就是好的或者坏的。

2.我们需要更辩证地看待技术手段的效益和局限性。

这里的技术其实不只是智能的技术,它也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的技术,是人类的本质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曾经这样说过,人生在世就是一种行动的过程、生活的过程,为了满足需要而强加于自然的改造都是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有其效益,也有其局限性。

3.我们需要重新定位直接经验在技术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长期以来理知是知识发展的最高形态,感知是作为理知的手段而使用的。但是我们触觉和身体的体验可能在未来会具有更本体的价值,它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根本。而幼年恰恰是扎根的时期,这种丰富的触觉体验及身体的体验将使童年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三朵云”循数善治 幼有优育——区域推进幼儿园智慧管理的创新实践

陈苗(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兼任浙江省政府督学、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01/遇见三朵云:三场景管理服务体系建构

温州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展了学前教育区域智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革新教育理念、优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重塑流程架构,形成了一平台三场景多应用的“三朵云”智慧管理体系,以推进幼儿园“保、教、管”数字化为核心任务,以跨领域融合、多业务协同、数据交互集成为手段,以“云呵护、云慧玩、云管家”三大教育应用场景为主要内容的智慧管理服务体系:云呵护,让卫生保健有“教”可依;云慧玩,打造智慧学教空间;

云管家,使后勤工作更加智能高效。“三朵云”全面覆盖幼儿园保育、教学、后勤工作,为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

02/落地三朵云:区域实践创新“四行动”

目前,三朵云为实现区域实践,创新了四个不同又各具特色的行动。

行动一:学前一张图一方案行动,充分发挥了教育大数据的价值。目前,数据驾驶舱已涵盖1369所幼儿园,292254名幼儿,21286名学前教师的数据,同时通过接口对接三朵云业务数据1295万条。

行动二:GUES”智慧共同体,指以促进幼儿园高效管理为核心任务组建的政府(government)、高校 (university)、企业(enterprise)、幼儿园 (school)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各施其责、优势互补的学前教育智慧管理运行组织。通过准入机制、研训机制、评价机制三项机制推进合作行动,使“GUES”合作方式更加规范,数据使用更加安全,技术研发更加专业。

行动三:“三朵云”智慧幼儿园创建行动,指我市迭代研制出《温州市“三朵云”智慧幼儿园创建评估指标(试行)导则》。从设施设备、场景应用、数据驱动、素养提升、机制保障和特色项目“5+1”个维度16个指标,勾勒出新时代智慧幼儿园的新样态。

行动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行动,通过幼儿园园长数字化领导力提升工程,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系统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03/成就三朵云:三成面改革成效

“三朵云”自实施以来,成效明显:一是区域智慧管理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治理效能跃升;二是幼儿园管理从“经验”走向“循证”,管理效度迭代;三是教师智慧应用从“执行”走向“创造”,数字素养蝶变。

幼有所育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有科技助力,有爱心相伴。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体系,不断促进学前教育创新和变革,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师角色

易凌云(教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幼儿园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教育组专家,团中央青年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

01/建立教育新体系的战略高度

教育信息化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不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之中,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培养人才信息素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教育信息化目前还停留在对传统教育的局部进行表面形式上的改善。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据要素为基础,统筹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教育教学要素,实现育人全过程深度优化融合,基于数字空间,更新教育理念,建构教育教学新范式,建立教育新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高度关注,而在我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也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际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音、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引擎。”我国也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已然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全新的高度。

02/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学,是数字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其中人类教师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情感劳动、个人智慧,在学生的情感塑造和情绪支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机复合型教师共为教学的主体,促进教育活动变成“人工智能教师”与“人类教师”共同控制的二元智能场,实现人机协同模型下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控制的动态平衡。而如何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个阶段解读教师角色呢?首先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的分享;第二阶段则是通过数字技术驱动大规模的因材施教;第三阶段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最终走向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空间实现浸润式学习的阶段。

03/人机协同育人生态下的教师素养要求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提高数字素养,提升运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方式的能力,提高人机协同能力。教师不能被机器所取代的那部分能力,将成为数字化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那么数字化时代的教师都需要什么基本能力呢?教师需具备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的能力;学会如何更好地协同人力资源和人工智能资源,计算思维成为教师的日常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数字素养;学会如何更好地理解、反思不同的文化,发挥人类所特有的共情能力与学生共情;以及如何运用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

 

 

来源:育儿周刊·人文幼学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20231013  

 


 

头条

推荐

热点